既有光伏厂房加固技术分析

既有光伏厂房的加固技术分析需结合光伏系统特点与厂房结构现状,从结构评估、加固方法、材料选择及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以下从结构评估与加固原则常见加固技术材料与工艺选择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结构评估与加固原则

  1. 结构评估要点
    • 荷载分析:需考虑光伏系统自重、风荷载、雪荷载及地震作用等动态荷载,并结合厂房原有设计标准进行复核。
    • 损伤检测:通过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探伤、红外热成像)识别结构裂缝、锈蚀、变形等缺陷,评估结构剩余承载力。
    • 有限元模拟:利用有限元分析(FEA)模拟加固前后结构应力分布,验证加固方案的有效性。
  2. 加固原则
    • 安全性优先:确保加固后结构在端工况下(如强风、地震)不发生破坏。
    • 经济性平衡:选择成本效益的加固方案,避免过度加固。
    • 施工可行性:考虑加固施工对厂房运营的影响,优先选择工期短、干扰小的方案。
    • 耐久性要求:加固材料需与原结构兼容,满足长期耐腐蚀、耐疲劳要求。

二、常见加固技术

  1. 钢结构加固
    • 焊缝加固:对钢梁、钢柱的焊缝缺陷进行补焊,采用高强度焊材提升焊缝承载力。
    • 增大截面法:通过焊接钢板或型钢增大构件截面,适用于钢梁、钢柱的抗弯、抗剪加固。
    • 预应力加固:在钢梁下翼缘设置体外预应力索,通过张拉预应力抵消部分荷载弯矩,提升结构刚度。
    • 粘贴钢板/碳纤维布:在钢结构表面粘贴高强钢板或碳纤维复合材料,增强构件抗拉性能。
  2. 混凝土结构加固
    • 外包钢加固:在混凝土柱、梁外围包裹型钢,形成钢-混凝土组合构件,提升承载力与延性。
    • 碳纤维加固:采用碳纤维布或板粘贴于混凝土表面,适用于梁、板的抗弯加固及柱的抗震加固。
    • 增设剪力墙/支撑:在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增设剪力墙或钢支撑,改善结构整体抗侧刚度。
  3. 屋面系统加固
    • 檩条加固:对轻型屋面檩条增设拉杆、斜撑或更换高强檩条,防止屋面在风吸力作用下失稳。
    • 光伏支架加固:优化支架与屋面结构的连接方式,采用化学锚栓或扩底锚栓替代普通膨胀螺栓,提升连接可靠性。

三、材料与工艺选择

  1. 加固材料性能要求
    • 钢材:优先选用Q355、Q390等高强钢,焊条需与母材匹配,焊缝等级不低于二级。
    • 碳纤维材料:抗拉强度不低于3400 MPa,弹性模量≥230 GPa,需满足《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要求。
    • 粘结剂:结构胶需通过湿热老化、耐久性等试验,确保长期粘结性能。
  2. 施工工艺控制
    • 表面处理:加固前需对原结构表面进行打磨、除锈、清洁,确保粘结面粗糙度≥50 μm。
    • 焊接工艺:采用CO₂气体保护焊或埋弧焊,焊缝需进行100%超声波探伤。
    • 粘贴工艺:碳纤维布粘贴需分层涂刷底胶、浸渍胶,每层厚度控制在1.5 mm以内,固化后进行拉拔试验。

四、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

  1. 施工过程管理
    • 分阶段施工:优先加固关键构件(如钢柱、屋面檩条),避免局部破坏引发整体失稳。
    • 动态监测:在加固过程中实时监测结构变形、应力变化,必要时调整施工方案。
    • 安全防护:高空作业需设置安全网、防坠器,焊接作业需配备防火布及灭火器材。
  2. 质量验收标准
    • 材料检测:钢材、碳纤维材料需提供质量证明文件及复验报告。
    • 焊缝检测:焊缝质量等级需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要求。
    • 加固效果评估:通过静载试验或动力特性测试验证加固后结构性能,挠度、应力等指标需满足设计要求。

五、案例分析

某钢结构厂房光伏加固工程

  • 问题:原厂房钢梁跨度大,屋面光伏系统增加后,钢梁挠度超限。
  • 方案: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在钢梁下翼缘设置预应力拉索,张拉力为设计荷载的30%。
  • 效果:加固后钢梁挠度减少40%,满足《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要求,光伏系统运行稳定。

六、结论

既有光伏厂房加固需以结构安全为核心,结合具体工况选择经济合理的加固方案。通过精细化设计、高质量施工及全过程监控,可有效提升厂房承载力,保障光伏系统的长期安全运行。